再闯新路看西部 接续奋斗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西部大开发谱写新篇章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关乎国家总体发展。经略西部地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赴西部省份考察20多次,深入基层边疆一线,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把脉定向。
5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重大能源工程相继竣工、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中国西部,正在新起点上乘势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书写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巩固脱贫成就 不断释放持续发展新动能
“以前外出要翻过几十米高的‘手扒岩’悬崖。因为危险,有的村民两三年难得出门。”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感慨万千。如今,这个乌江边上的“悬崖村”早已通了出山路,迎来乡村振兴新图景。
这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西部地区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部位于西部。伴随着今年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部地区圆满交出脱贫攻坚答卷: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508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56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2021年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化屋村。“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总书记的一席话,赢得在场人群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曾是西部地区民众最深重的回忆。而今,西部地区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踏上了新征程,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牵挂与谋划。
这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
今年4月,在宁夏召开的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予以明确定位——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
走过奋进岁月,见证沧桑巨变,开创崭新气象。
贵州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剑河县岑松镇段桥梁春色(2019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看西部大地,一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赛,正在火热展开——
一部热播电视剧《山海情》,让东西部协作的典范——宁夏闽宁镇被全国观众熟知。20多年来,宁夏干部群众和福建援宁群体携手让“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故事让人动容和感慨。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员工海燕(左)和马燕在直播带货(2020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一度曾是戈壁荒滩的土地上建起现代化酒庄,人们学会网络“直播”带货,农业等传统产业正与绿色食品加工、文旅加速融合,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提升……
在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近年来正通过沪滇合作、科技支撑、企业带动,打造滇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把马铃薯从“救命薯”变成“致富薯”,产业振兴的潜力不断释放。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一景(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看西部大地,一场以科技创新孕育新动能的大文章,正在精彩起笔——
在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投入运营及在建的重点数据中心已达23个;宁夏中卫市的西部云基地已建成6个超大型数据中心;累计近6000家各类数字经济企业在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注册;四川宣布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存储谷”……
工作人员在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机房内巡检(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近年来,西部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并进一步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清洁能源、大数据、数字经济产业等新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发展新动能。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全景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坚持生态优先 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西部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着西部地区,更关系全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部省份考察调研时,始终强调生态保护,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以贯之。
多年来,西部地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突出重要位置,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底,西部地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37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19.3%。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黄土沟壑中的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满眼绿色(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今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了解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在高西沟村的一处山头上,总书记举目凝望。秋日的蓝天白云下,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正披着绿装,一派生机盎然。
从沟壑纵深的黄土高原,到雄肆苍茫的青藏高原,再到色彩斑斓的云贵高原,绿色正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底色。
在京藏高速那曲至羊八井段,火车经过跨青藏铁路特大桥(5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雪峰 摄)
在西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已达60.8万平方公里,全自治区一半的区域都被列入最严格的保护范围;在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全省共划定1332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精准开展生态保护;在青海,生态补偿制度推动牧民群众从生态的利用者变成生态的守护者;在宁夏,每5度电中就有1度是新能源电力,越来越多的绿电通过“西电东送”通道输送到全国多地……
这是宁夏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光伏电站(2018年9月7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山野绿起来了、百姓腰包鼓起来了,西部大地孕育着勃勃生机。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由中铁城投承建的京藏高速那曲至羊八井段堆巴果大桥(5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雪峰 摄)
发挥比较优势 以更高水平开放开创新格局
10月11日凌晨2时,伴随汽笛鸣响,首列“上海号”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口岸出境,自中国上海装车的服装鞋帽、汽车配件、精密仪器,经此发往德国汉堡,这标志着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通行的中欧班列线路已达60条。
出境中欧(中亚)班列停靠在新疆阿拉山口站内(5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关博 摄)
作为我国距离欧盟最近的铁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高效运行,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缩影。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道出对中国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视。
这是中老铁路国内段的玉(溪)磨(憨)铁路野象谷车站一景(9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20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2.95万亿元,是1999年的26倍;西部地区中欧班列开行7000多列,约占全国总数59%;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老铁路等跨境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外合作产业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持续发力……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中国西部地区正从一度较为封闭的“末梢”,走向越来越开放的“前沿”。
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公布,旨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级重磅规划的叠加,让中国西部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全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不靠边不靠海”的宁夏已连续举办5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今年8月圆满落幕的第五届中阿博览会上,总计签约成果达277个。
这是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清洁能源与新型材料展区(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中阿博览会为企业带来“大商机”,折射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正如宁夏博览局副局长张利伟所说:“中阿博览会在宁夏举办,但它不只属于宁夏,它是中国各省区市面向阿拉伯国家、面向世界的开放平台。”
同比增长6.1%!今年上半年,我国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的这一成绩单,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显得成色十足。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大开发的征程上正凝聚起强大合力,迎来更有作为的广阔未来。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