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6日 06 版)
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摄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5年经济总量增长约2.4万亿元——
潮涌大湾区 风劲好扬帆(谱写新篇章)
记者 程 龙
南海之滨,风劲潮涌。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正式启动建设近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9+2”,11城握指成拳。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片5.6万平方公里、有8000多万人口的热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领航定向
擘画宏伟发展蓝图
依珠江,傍南海,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等珠三角九市串珠成链。
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广东。总书记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几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协调机制。
2018年5月10日、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规划纲要进行审议。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当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公布。
大湾区发展按下快进键。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广州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项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一个个创新创业平台落地生根。
协同创新
三地同心深入合作
碧海蓝天的伶仃洋上,一座座桥梁高塔直入云端、一节节沉管隧道潜入大海。4月22日,随着最后一块面网安装到位,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猫道实现全线贯通,标志着大桥空中施工通道搭设完成。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通车后,深圳到中山的通勤时间将由目前的2小时缩减为30分钟。
“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探索科技创新合作到谋划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同心,紧抓机遇,深入合作,有序推进。
道通业兴,路通人和——“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在加快形成,基本形成“1小时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三地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大湾区世界级的机场群和港口群正在加快形成,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三地“软联通”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广东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从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香港科学园,到瞄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福田国际量子研究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
从昔日的荔枝林,到今天的创新人才高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这匹“创新黑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松山湖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加之相关政策扶持和优质供应链,创业者能够专注于产品开发。在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的迭代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峻彬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日前发布报告预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走在世界同行前列的全球性科创巨头将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将超过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超过1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
抓住机遇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
“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为香港和澳门的未来发展谋划长远。
深圳湾畔,天朗气清。前海石矗立海边,见证着前海这个“因深港合作而生、因深港携手而兴”的合作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经济总量迈上千亿量级并持续提升;2021年,在地港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6%,实际使用港资5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8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税务师、建筑师、导游等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
香港青年陈升的创业梦就从前海开始。他时常回想起自己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的日子,“这里是我圆梦的地方”。截至2022年一季度,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578个。
“大湾区充满了机遇。”这是许多港澳青年选择扎根大湾区的理由。
昔日“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横琴岛,如今已是大道纵横、高楼林立,处处充满机遇与活力。横琴总部大厦、横琴国际商务中心、横琴国际金融中心、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俯瞰横琴自贸片区,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平台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横琴现有澳资企业4800多家,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20家;“澳门新街坊”项目将为澳门居民提供约4000套住房,以及约200套只租不售的人才住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横琴国际生命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珠澳民生融合绘出更大的“同心圆”。
“大湾区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澳门创业青年周运贤和另外5位澳门青年2015年就来到横琴,选择了跨境数字贸易领域创业,“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支持澳门青年创新创业的力度和决心,深切感受到横琴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我们一定要紧抓机遇,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伶仃洋碧波万顷,珠江口风云激荡。这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以磅礴之势在这片热土崛起!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磁石效应”汇聚人才(新时代新作为)
记者 贺林平
“如今我们主营的标准机器人产品,从电控系统到应用模块都是自主研发。”广东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内,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金博说,这一切,离不开大湾区建设带来的红利。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东莞市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基地累计引进96个具有港澳籍或具有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项目落地发展,汇聚港澳青年超过100人,累计发放专项扶持政策资金补贴约956万元。
如今,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一起,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随着政策红利叠加和创新要素聚集,中国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壮大,一批批优秀人才纷至沓来,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
乘着大湾区建设的东风,香港青年谢智衡创立的妙智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松山湖。如今,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手术机器人已投入医院临床应用。“在香港,我们主要做的是虚拟现实手术规划,到了东莞才有了自己的设备,完成从‘软’到‘硬’的跃升。”谢智衡将这一切归功于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
今年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先行启动区迎来全面启动一周年。在松山湖科学城,大装置、大平台不断发挥“磁石效应”,已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7个。
香港特区政府支持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
更多青年逐梦湾区(新时代新作为)
记者 冯学知
文案审核、勘察场地、筛选供应商……距离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就职于深圳前海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的香港青年黄奕贤格外忙碌,他负责不少庆祝活动的策划与执行。
今年25岁的黄奕贤,曾是香港学界田径代表队跳高运动员,他通过香港特区政府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深圳。“当时报名的大约有500人,经过5轮面试录取了10人。”黄奕贤觉得自己很幸运。2021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派驻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参与企业须提供不低于1.8万港元的月薪,特区政府以每名毕业生每月1万港元的标准给企业发放津贴,为期最长18个月。
“该计划推出以来,共收到417家企业提供约3500个职位,香港毕业生提交的求职申请也超过2万份。”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介绍,特区政府推出多项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合适职位,并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推广工作。
“大湾区发展不但为香港注入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更能为香港青年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说。近两年,为支持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创业,香港特区政府先后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等。
入职至今,黄奕贤已经举办了六七十场面向港澳青年创业者的创业培训和国情考察活动。“希望更多香港青年增进对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的认识,这里大有可为!”黄奕贤说。
澳门“塔石艺墟”文创品牌云集
文创产业朝气蓬勃(新时代新作为)
记者 富子梅
4月底,澳门塔石广场。春季“塔石艺墟”如期开张,百余个澳门原创文化艺术产品品牌云集,展示销售文创产品。
“昉工作室”摆满了澳门历史建筑、路牌、站牌等模型。“这是妈妈上中学时的教学楼。”一位中年母亲拿起“慈幼中学”模型,对身边的女儿说。一对情侣看到“恋爱巷”的路牌,欣然购买。许多人拿起模型端详,回忆往日时光。
“昉工作室”由3位澳门90后年轻人创立,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澳门历史建筑模型。“许多建筑都讲述着澳门故事,值得用心挖掘保护。”工作室创始人劳健伟介绍。
站在高处看塔石广场,每一把白色大伞下的摊位,几乎都有年轻人在做宣介推销。“‘艺墟’契合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想法,给了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澳门文创产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说。
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被赋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发展定位,即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要让我们的设计不仅代表澳门,更代表中华民族,用创意设计展现自我认同。”90后平面设计师欧俊轩说。
一边是“塔石艺墟”品牌云集,一边是澳门艺术节如火如荼,艺术大师们纷至沓来。“五一”期间,“盛载物、盛满爱”手绘二十四节气的陶钵在澳门展出,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促进湾区艺术文化的交流,持续助推澳门文化产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展现勃勃生机(潮头观澜)
张 烁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正式启动建设近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以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有条件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作出示范,有基础、有能力顺应全球发展潮流,更好地发挥香港、澳门、广东三地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谋划,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必须始终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粤港澳民生福祉,是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面向未来,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互利合作,一定能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 回到顶部